我们时常追问,文创的下一个风向标是什么?然而永远没有标准答案。在观察了众多的流行趋势后,我们发现,文创本质还是创意和想象力的无限扩展和探索,而那些带动两岸文化交流与传承的设计也将厚实两岸文创设计底蕴,让文创的内容更加丰富,内涵更有深度,促进两岸文化更好融入文化旅游价值链。
“润物无声”文创设计线上分享会于11月3日晚举行,我们邀请了中国台湾大同大学李福源教授、中国台湾亚洲大学龙希文教授、中国台湾高雄科技大学叶恒志教授、中国台湾亚东科技大学高继徽教授、中国台湾东南科技大学邱义洋老师等5位学者,通过分享台湾文创设计的过去和现在,了解他们对突破性思维的理解,在一件件文创作品,一桩桩文旅项目中寻找关于未来的答案。
分享会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、同济大学、湖南大学、南昌大学、沈阳理工大学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、景德镇陶瓷大学、福建农林大学、武汉工商学院、台湾亚洲大学、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在内的400余人观看,嘉宾分享过程中与会者积极参与讨论,现场氛围热烈。
扫描下方二维码
分享会全程回顾
看见台湾的文创精品
李福源教授认为台湾故宫的精品化身为台湾文创产品的缩影,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元素,做一系列延展,文创商品是雅俗共赏的,因为我们并不生活在古代,所以当今文创商品也需要过渡转化成现在可用的物件。此外还需深入市场了解需求,才能把文创设计得恰如其分。在实地调研中感性地找到内在涵养与精神,并依此拓展出文创设计的在地色彩意向与符码,通过各个地区的宗教信仰、原住民文化、物产、景点等元素绘制出专属代表性颜色,融入到文创商品当中,让文创产品带有精神上的整体提升。
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
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
龙希文教授通过介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简称SDGs)制定的17个发展目标,龙希文教授重点强调健康及促进各年龄层的福祉,采取紧急措施以因应气候变迁及其影响,保护、维护及促进领地生态系统的永续使用这三点,并展示了供儿童娱乐下棋的行李箱,轮椅上的桌子,以及根据各种回收材料的特性设计创造出来的各种文创产品等案例,通过这一系列案例分析在这三点中文创设计所能取得的作用。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。让其他地区文化的设计师们也能够以上述三点出发,在文创设计中对应到现在所做的一些商品中。
台湾文创设计的社会化
叶恒志教授首先强调文化存在我们的生活中。进而以一系列在商场、电商中的实际文创产品为例阐述文创产品要根据小区、场域、地域特性、文化差异、情感链接、生活记忆等等因素进行考虑,那么文化+创意+产业会是什么样子的。他认为不要把文化定义高低,但需要有差异性,差异化会引起兴趣,差异化的背后是对于不同文化产生的链接,想要去体会不一样的文化,或者情感上的链接。真正的文创产业是能够跟场域或人有情感链接或生活记忆产生关系。如果缺少这一部分只能说出创意产品,就不能称之为文化创意。
以系统性思维
看文化创意产业
高继徽教授以踏入文创产业的设计师会遇到什么问题开头,从文化+创意+产业三方面进行阐述,他认为单独一个人无法创造文化,彼此复制彼此模仿才能产生共同的文化。而创意是抽象的逻辑思考,是认知的行为,意料之外的事情才会有趣,才会让人意想不到。产业则是有效运用资金与劳力从事生产经济物品的各种行业,并划分出6大产业。高老师还建议文创设计师们要具有升维-系统性逻辑,即将文化、创意、产业建立立体象限,而不是单纯的平面象限,否则无法看到问题,也无法产生意义。最后高老师还强调要时刻对自己思考认知的理解,要避免对自己无知的无知。
职人文创&资本文创
邱老师先以微型企业融资不易、文化创意人才养成不足、内需市场规模小、国际化能力不足、品牌建立能力不足、商业模式难以制度化几方面切入,阐述台湾文创的挑战与机遇。之后,又对比了常见的传统商业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所具有的模式的异同,他认为①要有深度,即文化是本具的、是在地的,而非被创造;②要有广度,即文化是多元的,并非只存在于单一商品;③要有永续性,即文化是累计的,需要时间内化与融合。要深蹲工匠精神(职人精神)。透过体验经济、文创产品、设计服务,实践文创的在地创作。
台湾与泉州,隔岸相依、互连互通。闽台文化渊源深厚,一脉相承,“润物无声”文创设计线上分享会为深化两岸文创交流做出有益探索,不断增进两岸文化认同,同时也促进两地文创业者共同探讨闽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之路、两岸文创产业发展的融合之路。